主题: 漫步长寿园

  • 笑坐云端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1838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5/4/3 9:02:57
  • 来自:江苏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扬中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漫步长寿园


      长寿园位于城区建设桥旁,每天我从那经过,总能看到在这里锻炼的老人,他们鹤发童颜、精神矍铄,促膝在一起谈笑风生,朝阳下他们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。其实,我也经常在这里散步,园虽不大,但漫步于以“孝”为主题的长寿园中,灵魂总会受到洗礼。

      长寿园的正中,屹立着一棵植于清朝乾隆年间(1750年)的古银杏树,它经受了300余年风霜雨雪的考验,历尽浩劫却没有改变其朴实无华、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。原先这里有两棵同样的银杏树,早在1943年,被日本侵略军丧心病狂地锯断一棵,当地的12户居民立刻筹集银两送予日军,才让第二棵古树免遭厄运。银杏树是健康长寿、幸福吉祥的象征,那扇形对称的叶子,由于其叶子边缘分裂为二,而叶柄处又合并为一的奇特形状,又被视作“调和的象征”,寓意着“一和二”、“阴和阳”、“生和死”、“春和秋”等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。银杏叶形如心,又能看成爱情的象征,寄予两个相爱的人结合为一的祝福。这就不难理解,为何这里命名为长寿园了。

      在长寿园的东北角落上,有一尊《刻木事亲》雕塑小品。《刻木事亲》说的是东汉的一个故事,相传河内一个叫丁兰的人,幼年父母双亡,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,事之如生,凡事均和木像商议,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,出门前一定禀告,回家后一定面见,从不懈怠。久之,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,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,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。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,向他人问知实情,遂将妻子休弃。故事虽然不符合逻辑,但是符合《孝经》的感应说,正因为孝子深情,木像才能感应。不仅成为血肉之躯,且有细腻之情感,因此木像既会流血,也会流泪。故事中倡导的是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孝的积极意义,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刻木事亲》雕塑小品和东南角落的《卧冰求鲤》、西南角落的《行佣供母》相映成趣,成为长寿园的点睛之笔。

      《尔雅·释训》对孝的解释是:“善事父母为孝。”许慎在《说文》中的解释是:“善事父母者,从老省、从子,子承老。”直到宋代,朱熹在《论语集句》中也认为孝乃“善事父母”之谓。当然,如何“善事”,每个时代、每个人可以作不同的理解,但善待父母,使其老有所养,作为孝的基本内容是共同的,它是孝这一伦理道德中最核心也最值得肯定之处。

      古言有云:“孝当竭力,非徒养身”。即晚辈履行孝道要尽心竭力,仅仅满足父母物质需求的“孝养”,还远远不够,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。以尽心尽力的孝敬行为,让长辈延年益寿。我不由想起13年如一日照顾百岁老母亲的孝子陈太云,他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身边,不分昼夜地伺候着母亲,从无怨言;在母亲的房间里搁起了两张床,一张是患小儿麻痹症兄长的,一张他自己的……在陈太云的精心照顾下,老母亲虽已百岁高龄,但是身体十分硬朗。陈太云的孝行感动了左邻右舍,他用和谐家风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传统美德。孝,不也是建设“最美扬中”所需要的吗?

      长寿园北边的走廊上,雕刻着的《二十四孝图》简介,就像给人们的行为定规范一样影响人教育人。在一定程度上,提醒人们要传承这些孝行,激发了人们尽孝的决心,唤醒忘记亲人们的心,给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。现在新“二十四孝”出来了,孝在继承中得到了创新,无疑是一种发展与进步。

      每当万物争春的时候,古银杏树小心翼翼的发着芽、长着叶、舒展着枝体,矜持着自己的姿态与世无争。春天,它抽出嫩绿,叶子玲珑奇特,别有一番情趣;夏天,枝繁叶茂,遮挡骄阳,给人们带来徐徐清风和凉爽;秋天,飘落一地的橙黄,宛如铺开一条金色的地毯;冬季,枝丫坚挺,仍不失蓬勃向上的朝气……它像一位老人,见证了城市的变迁,百年岁月中它屹然不倒,四季轮回中它展现给人们自强不息的画面。如今这里成了祈祷求福的地方,远近的人们会带上孩子来给古树挂彩,烧香供花供果,认古银杏作干妈,以求树神庇荫小孩子长命百岁。

      于喧嚣之处,藏一份幽静。漫步在“寿在孝中”的园子里,总能体味到脱俗和庄重,也能感受到“孝”对自身的影响和熏陶。每次别离之时,我总要回头看几眼已故李名方市长用篆体书写的“长寿园”三个大字,掩映在绿树之间熠熠生辉。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